「本体觉」运动协调能力促进儿童的学习能力
发布者: | 发布时间:2022-11-14 09:32| 阅读:804
Parent learning camp
发布者: | 发布时间:2022-11-14 09:32| 阅读:804
本体感,是人对自己身体的一种整体感觉。
它就像存在于我们大脑中的一幅感觉地图,有了它,即使不能听、不能看,我们也可以对全身有一个准确的掌握。
认识本体觉
本体感是来自肌肉、关节、肌腱、韧带、骨骼等深层组织的感觉。本体感觉的接受器,一是与控制肌肉张力有关的肌梭,二是与肌肉主动收缩张力有关的附着于骨头处的、肌腱。本体觉在人类的学习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了本体觉,才能做出手眼协调和双侧协调等动作。
本体觉是“身体地图”
本体感觉就好像是身体地图,又称为身体形象感。不用眼睛看,大脑可以随时掌握身体的任何部位,体现了大脑可充分掌握自己身体的能力
例如:
想要拿桌上的牛奶杯时,除了利用眼球视网膜感受器传来的信息外,也需要来自眼球肌肉的本体觉信息,掌握远近知觉,进而知道手要伸多远,做出正确、快速拿到杯子的动作。
另外,以闭上眼睛“触辨几何积木”为例,触摸积木时,手指的肌肉与肌腱的触觉,配合手指关节的本体觉,才能感知几何积木的软硬、粗细、大小和形状等信息,这个过程统合了本体觉与触觉。
本体觉的应用
▸ 意识性本体觉传导路径:
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能将本体觉传至大脑皮质而引起意识性感觉 (感知机体在空间的位置和运动的方向),它还传导精细触觉(包括辨别皮肤两点辨别觉和辨别物体形状、大小、软硬和纹理粗细等的实体觉)。
▸ 非意识性本体觉传导路径: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由两级神经元组成,是把躯干、四肢的本体觉冲动传至小脑,不产生意识性感觉,而是反射性调节躯干和四肢的肌张力和协调运动,以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
▸ 简单的理解:
运用及整合来自肌肉、关节、骨骼等较为深层组织的感觉;肌肉和关节是本体感觉的感受器,本体感觉指的是肌肉的收缩与伸张、变曲、伸直、推拉,以及两根骨骼间关节的压缩所引起的感觉信息。
本体觉指的是个体自己随时掌握自己身体各个方面信息的能力 。本体觉可以帮助孩子进行模仿、执行、协调肢体动作等活动,藉由使用本体觉得以学习构音、表达需求、人际沟通,依照顺序、游刃有余的解开衣服扣子、穿脱衣裤、拆卸与组装玩具。
本体觉的发展
本体觉的发展是以前庭和触觉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的,前庭平衡失调、触觉失调,其本体感也会失调。本体觉帮助我们行动,如果缺少本体感觉,身体的动作会迟缓笨拙。
▸ 孩子出生的过程是最早的本体觉学习过程
反抗胎盘内壁的贴附和子宫与产道的收缩是孩子很好的本体与运动学习过程,在触觉学习和运动学习中,胎儿发现了自我身体的全部,促进了本体觉的正常发展。
孩子在后天成长过程中的转头、翻身、抬头、坐立、爬行、站立、行走等大小肌肉运动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个体的本体感发展。个体早期的转头、翻身、抬头和爬行对本体觉的发展尤为重要。
本体觉的功能
1.建立身体概念
本体觉所提供的讯息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可以在脑海中有一个良好的身体概念,可以清楚的分辨出身体各个部位与周围环境的相对位置。
如:在跑步时可以判断出自己快要撞上桌子了,因此会给身体下达立即停止跑动或调转方向的指令,而不会撞到桌子上。孩子在学习舞蹈时模仿各种动作的时候,不低头看也能上下楼梯,不照镜子就能摸到鼻子或嘴巴,双眼看着电影屏幕也能准确地将爆米花扔进嘴里,不用瞄准就能打到身上的蚊子,对于身体概念是非常需要的。
2.培养动作企划
当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有了一定的概念时,就会发展出动作企划,比如孩子没有玩过的新游戏,会借助于过去的经验来组织、计划动作,来适应新游戏。
不过因为一般小孩子没有足够的经验来组织和计划,所以小孩子接触一个新游戏是需要一个尝试过程的,然后由简单的动作逐步进入到复杂的动作。
3.提升注意力和记忆力
本体觉不良时,容易没有时间观念,迟到、做事拖拖拉拉。幼儿训练注重感官活动与肢体动作的协调,这些运动可以增加神经传导物质,启发幼儿的外部感官经验和身体内部的感觉经验与记忆,是幼儿在愉快的情绪及身心平衡的状态下大幅度提高注意力、记忆力并激发学习的驱动力。
4.调节前庭觉和触觉
本体觉是最重要的神经调节器,可以帮助抑制前庭觉和触觉的过度反应,本体觉活动可以减轻触觉过度反应,并使神经系统维持在理想的警醒状态中。
本体觉训练的最佳年龄
本体觉天生就存在,但其发展、强化和完善却必须依赖后天的训练。1岁以内的孩子就可以进行本体觉的训练了,但由于运动的特殊性,训练孩子本体觉的最佳年龄一般为4-12岁。其中4-8岁孩子的运动感知比较好,因为80%的大脑细胞都在这个年龄阶段成熟,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塑性最强,训练效果也最好。
在家进行本体觉训练的主要内容
▸ 精细动作训练:
根据孩子年龄、能力等特点,进行抓、握、捏、扔等游戏,如摆七巧板、抓玩具、捏橡皮泥等。
▸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鼓励孩子自己做,如:洗脸、穿衣、系鞋带、背书包等。
▸ 口腔肌肉训练:
这种训练与语言能力有关。如当孩子哭闹时,可以感受不同的音调、音量,让大脑神经与声带肌肉联系起来,所以家长可以适当地让孩子哭一哭。
▸ 球类活动与游戏训练:
家长与孩子一起玩球类活动与游戏,不仅能提高孩子的运动能力、注意力、肌肉协调能力、反应速度、灵活性等,还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