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习营

Parent learning camp

为孩子成长抢时间:发育迟缓的孩子应该在什么时候做干预?

发布者: | 发布时间:2024-12-13 09:07| 阅读:315

发现孩子某些方面的发展落后于同龄人时,很多家长都会因此焦虑到不行。


不知道是否该进行干预?

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干预?


在儿童发育领域,发育迟缓指的是孩子在运动、语言、认知、社交等方面的发展速度明显慢于正常儿童的发育进程


一般来说,如果孩子在以下几个关键方面出现明显延迟,干预就宜早不宜迟。



高度注意的发育迟缓表现


01


大运动发育迟缓


比如到了相应月龄,孩子还不能完成某些动作:


  • 稳定抬头(通常 3 个月左右抬头较稳)

  • 翻身(约 4 - 7 个月学会翻身)

  • 独坐(6 - 8 个月应可独坐)

  • 爬行(7 - 10 个月开始爬行)

  • 站立与行走(10 - 18 个月逐步掌握)


像有些宝宝 1 岁多了还不会站立,这可能意味着大运动发育出现了较大偏差,需要专业评估与干预。



02


语言发育迟缓


  • 1 岁左右开始有意识地叫爸爸妈妈,能说简单的单字或词语;

  • 2 岁左右能说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基本需求。


若孩子到了 2 岁仍很少开口说话,或者只能发出一些简单模糊的音节,无法用语言与他人进行基本的交流互动,如表达 “要喝水”“抱抱” 等,家长就得警惕并考虑干预措施



03


认知发育迟缓


例如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对周围环境缺乏好奇心:


  • 对常见的物品

  • 人物认知不足

  • 不能理解简单的指令(如 “把球拿给妈妈”)

  • 对数字、颜色、形状等基本概念的学习明显滞后于同龄人


比如 3 岁的孩子还不能准确区分大小不同的物体,可能暗示认知发育迟缓,应及时干预



04


社交和情感发育


  • 一般来说,孩子在婴儿期就会对他人的面部表情有反应,会用微笑回应他人;

  • 幼儿期开始喜欢与小伙伴一起玩耍,有初步的分享行为。


如果孩子长期回避与他人的眼神交流,对家人的呼唤反应冷淡,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可能存在社交和情感发育迟缓的问题,需要干预引导。



孩子的大脑在早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就像柔软的橡皮泥,通过科学合理的干预训练,可以重新塑造神经通路。


促进孩子各项能力的发展,最大限度地缩小与同龄人的差距,甚至有可能追赶上正常发育水平。


一旦发现孩子有发育迟缓的迹象,不要惊慌失措,但也绝不能盲目等待


  • 及时带孩子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全面的评估诊断


医生和专业人员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可能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认知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等多方面的综合干预措施



在家庭中,家长们也要积极参与孩子的干预过程。多与孩子进行亲子互动,如孩子玩耍、阅读绘本、做游戏等。


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和社交机会,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逐步提升他们的各项能力。


只要家长们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就能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帮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迎接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