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孩子和感统失调的孩子,到底差距差在哪?为什么?
发布者: | 发布时间:2025-04-03 09:13| 阅读:10
Parent learning camp
发布者: | 发布时间:2025-04-03 09:13| 阅读:10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而有的孩子却总是跌跌撞撞、分心走神、情绪失控...... 这些看似“不听话”或“笨手笨脚”的表现,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感统失调(感觉统合失调)。 那普通孩子和感统失调的孩子,究竟差距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今天沐沐就带大家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什么是感统失调? 感统失调,全称“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大脑无法有效整合来自身体各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本体觉等)的信息,导致行为、情绪或学习能力出现障碍。 简单来说: 普通孩子的大脑像一台高效运转的计算机,能快速处理外界信息并做出恰当反应; 而感统失调的孩子,大脑的“信息处理系统”可能存在延迟或混乱,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显得“吃力”。 差距到底体现在哪里? 感统失调的孩子和普通孩子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身体协调能力:笨拙与灵活 普通孩子:能轻松完成跑跳、攀爬、接球等动作,身体协调性好,动作流畅。 感统失调孩子:可能表现为动作笨拙、容易摔倒、不敢走平衡木,甚至系鞋带、用筷子都困难。 原因:前庭觉(平衡感)和本体觉(身体位置感知)整合不良,导致大脑无法准确指挥身体动作。 2. 情绪与社交:敏感与稳定 普通孩子:能适应环境变化,在陌生场合保持情绪稳定,能主动与同伴互动。 感统失调孩子:可能对声音、光线、触觉过度敏感(如讨厌被拥抱),或因感官刺激不足而焦躁不安,容易发脾气或退缩。 原因:触觉或听觉系统异常敏感或迟钝,导致情绪调节能力不足。 3. 学习与专注力:高效与分散 普通孩子:能专注听讲、快速完成作业,学习新知识时能调动多感官配合。 感统失调孩子:可能上课走神、写作业拖拉,或阅读时跳行漏字,甚至出现“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现象。 原因:视觉、听觉信息处理能力不足,大脑无法有效过滤无关刺激,导致注意力分散。 版权所有 @湖南沐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湘ICP备19025679号-1 湘公网安备 43010402000858号 技术支持:善微科技
有的孩子能轻松学会系鞋带、跳绳、专注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