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强调:体育锻炼不能代替感统训练,别让偏见耽误孩子的关键发展!
发布者: | 发布时间:2025-08-20 09:10| 阅读:58
Parent learning camp
发布者: | 发布时间:2025-08-20 09:10| 阅读:58
最近听到一些令人忧心的声音:部分体教老师对感统训练嗤之以鼻,认为“没必要”,甚至贴上了“有病”的标签。 这种认知偏差,可能让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错失宝贵的干预窗口。今天,沐沐就用真实研究数据告诉你:为什么有些孩子需要的是感统训练,而非普通的体育锻炼。 01 感统失调真实存在 感统(感觉统合)并非伪命题 感觉统合理论是由美国南加州大学博士爱尔丝(Anna Jean Ayres)于1969年首先系统提出。 1970年经数百位专家团队共同研究,终于在1972年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爱尔丝博士 (J.Ayres) 根据脑功能研究,提出感觉统合理论。 美国作业治疗协会(AOTA)立场: 明确将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列为作业治疗的核心干预手段,并指出感统失调是真实影响儿童发展的神经功能障碍。 来源:AOTA 官方实践指南:儿童与青少年的感觉统合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PA)立场: 虽然《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未将SPD列为独立诊断条目,但明确指出感统失调是神经发育障碍(如自闭症谱系障碍ASD、ADHD)的核心共病症状,并影响诊断标准中的“感觉异常”项(如ASD诊断标准B.4)。 来源:DSM-5(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感统失调不是孩子“娇气”,而是大脑在接收、处理来自身体和环境的感觉信息(如触觉、前庭觉、本体觉、视觉、听觉)时出现了困难,导致无法做出适应性反应。 典型表现: 前庭觉失调:好动不安、注意力极难集中、易晕车、怕高、平衡感差; 本体觉失调:动作笨拙、姿势控制不良、书写困难、用力不当; 触觉失调:过度敏感(怕脏、怕剪头发、怕碰触)或过度迟钝(痛觉反应弱、喜欢用力挤压碰撞); 02 本质上的区别 感统训练与体育锻炼,如同建筑工人与室内设计师,虽都与“身体”相关,但目标与对象截然不同: 核心目标 体育锻炼: 核心目标是提升身体素质,如肌肉力量、耐力、速度、柔韧性、心肺功能,以及掌握特定运动技能(如投篮、游泳)。它关注的是身体外在表现的“强”与“能”。 感统训练: 核心目标是重塑大脑神经通路,改善大脑对感觉信息的接收、整合、处理和输出能力。它关注的是神经系统内在功能的“协调”与“效率”,为学习、行为和社交奠定神经生理基础。 版权所有 @湖南沐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湘ICP备19025679号-1 湘公网安备 43010402000858号 技术支持:善微科技
听知觉失调:对某些声音异常敏感或反应迟钝、听而不闻;
视知觉失调:阅读跳行漏字、空间感知差、容易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