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孩子一生的溺爱行为,这些你都做过吗?
发布者: | 发布时间:2021-03-24 10:01| 阅读:847
Parent learning camp
发布者: | 发布时间:2021-03-24 10:01| 阅读:847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人人都想孩子生活幸福,无忧无虑,然而过度的爱变成溺爱,很可能会“坑”孩子一生。而现实中,有太多人恰恰是被“溺爱”毁了一生。
之前看到过一则新闻,说是河南一个23岁的年轻健全小伙在自己家里活活饿死了。
是因为没饭吃吗?不是。他的邻居们都把米、肉都送到他家了,再饿他也懒得动手做,实在饿到极点就出门讨饭,整天除了吃喝拉撒,就是睡。以致于到了最后,活活把自己“饿死”。
如果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则要去问他的父母。
在他8岁的时候,自己不走路,还要父母用担子挑着;他的父母作为农民,不让自己的孩子下地干活;孩子嫌读书累,纵容孩子退学在家无所事事……
别以为这个例子很极端,事实上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人被动沉浸在“溺爱式”教育中而不自知,以下7种溺爱的做法是比较典型的,仔细看看,并自我检讨下,有没有以下的溺爱行为?
1.包办替代
孩子穿衣、穿鞋、简单收拾家务等,这些最基本的事情家长都给孩子包办了。家长们认为,每天时间很紧张,没时间让孩子磨磨蹭蹭的自己干那些事,我们动手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从表面上和眼前看,包办代替似乎对孩子有好处,节省了父母等候的时间,但从长远看却剥夺了孩子实践的机会,使孩子身心得不到锻炼,即使孩子长大一点有能力完成那些事,可能也没有养成习惯自己完成,也不愿自己去做,更不愿去尝试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了。
2.特殊待遇
在不少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往往都会辛苦工作,勤俭持家。舍不得给自己买东西,可是对孩子却很大方,孩子要什么都照给不误,也不太会教孩子节省。时间长了,孩子可能会从自己得到的特殊待遇中总结出“我是特殊的人”的结论,并容易变得自私,不懂得关心他人。
3.害怕哭闹,易妥协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想达到无理要求时常常以“哭闹、躺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家长在公共场合,或是有外人在场的情况下,碍于面子想让事情尽早结束,往往会轻易妥协让步。
长此下去,孩子会不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更没有耐性去等待欲望实现的过程。父母的一味妥协只会让孩子抓住规律,越是有人在场,越是事多,越一次次地迫使家长妥协。做什么事都要讲究一个原则,若家长能够坚持原则,孩子也会放弃无理的想法和做法。
4.过分保护
中国父母在育儿的过程中,经常会给孩子制定很多规则,为的是让孩子能听自己的话。孩子做得不好,或者没有按自己的要求完成,很多妈妈难以控制自己的冲动,会对孩子说狠心的话,但事后又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责和内疚。
许多父母不自觉地做了焦虑型的父母,造成了孩子做事不专注,通俗地说,就是给予孩子过度的保护,有问题时又抱怨孩子,让孩子无所适从。
5.纵容懒散
纵容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打游戏,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家长在小孩念小学时管教得很好,到了中学就对孩子放宽标准,殊不知中学时期正是孩子面临诱惑最多的时期,必须坚持原则。
长期的懒散生活,必然使得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6.过分控制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孩子和别的小朋友玩。有的孩子慢慢成了「小尾巴」,时刻都不能离开家长。
更有一些家长对孩子是绝对权威,强调孩子要听话,要服从,用各种清规戒律约束孩子,干预孩子的个人意志,防止和制止孩子的独立行动。
家长对孩子频繁地发布指示和禁令,如不许调皮、不许闹、不许跑等。让他们不要动这不要动那,应该怎样怎样,这样容易使孩子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7.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
事事以孩子中心,一旦孩子遇到困难或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就会生气、大发脾气。这样过分「爱护」,不仅扼杀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更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胆小娇气。
父母对孩子过分的溺爱、过度包办、过度保护也会影响儿童的感统发展。
在婴儿期,父母怕孩子累、脏而不让爬行,错过爬行黄金期,就会导致前庭平衡失调;一岁多,语言发育敏感期,孩子却小手一指,父母就把东西拿到孩子身边,而孩子缺少了自我表达的机会,造成语言发育迟缓。走跑跳的时期,父母怕孩子累经常抱着,孩子的腿部肌肉力量不足,导致大运动较弱,本体感失调。
过度包办孩子,让孩子产生依赖感,离开父母就哭,胆小,怕生,孤僻,直接造成孩子触觉敏感……
我们可以庇护孩子一时,却庇护不了一世,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家长最应该思虑的,不应是当下孩子在自己的怀抱中是否舒适安逸,而是未来孩子离开父母的怀抱,是否能独立奔跑。